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"致仕",官員致仕制度自商周以來就已經出現萌芽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隨著世卿世祿制度的瓦解,官員致仕的現象逐步多了起來 特別是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,致仕制度得到確立。
東漢是第一個明確規(guī)定官員致仕后有關待遇問題的朝代,政府規(guī)定“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,三分故祿,以一與之,終其身”。也就是退休后的待遇是在職時期的三分之一。至于退休年齡,一般遵循“七十而致仕”的原則,這個原則在之后的唐宋元明各朝都得到了延續(xù)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官員致仕的各項規(guī)定也越來越具體和明確,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,官員退休制度已經十分完善。下面我們以清代為例,來探討一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。
一、清朝之前的官員退休制度
明清之前,雖然官員退休的年齡有了具體規(guī)定,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具體對待。比如唐朝雖規(guī)定官員七十致仕,但如果出現官員“年雖少而形衰老者,亦聽致仕?!比绻賳T“年七十以上齒力未衰,也聽厘務”。而那些武官致仕的年齡會小一些,六十便可退休,由兒子代替。從明朝開始,官員退休的年齡有所下降,無論文武,六十便可申請退休,或者家中父母年齡超過八十歲,也可以提前退休,奉送父母。
雖然從東漢起官員退休后的待遇有了具體規(guī)定,但這個規(guī)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。唐朝官員退休后,待遇會是原來的一半,北宋甚至在真宗一朝實行退休官員領全俸的待遇。但是這種好日子到了明朝就不存在了。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史上最低的,官員退休后是沒有工資的,如果“無子嗣、孤獨不能自存者,有司月給米二石,終其身”。這樣看起來,大多數官員退休后是沒有退休工資的,就算有,也不過一個月給兩石米,而且真正能領到這兩石米的要求是很嚴格的,要求沒有兒子,生活無著,實際上,很少有明朝官員能在退休后領到這點微薄的退休工資。
二、清朝的官員退休制度
清朝入關后,許多制度都是照搬明朝的,但是在官員退休制度上有著自己的規(guī)定。也許是清朝統治者認為明朝的官員退休后的待遇太低,影響到官員工作的積極性,所以對退休的官員,采取的是“優(yōu)遣之”的政策。
順治六年,清政府規(guī)定:“各官致仕者。督、撫、布、按、總兵。給園地三十六畝。題準 道員、副將、參將給園地二十四畝。府、州、縣、游守等官。給園地十八畝?!?/p>
如果官員在任的歷次考核中均合格者,可以恩蔭子孫一人;如果官員退休后去世,朝廷還會賜給祭品。這都說明在滿清入關后,也注意到了明朝官員退休后缺少保障,有意進行了調整。但這一時期清朝的各項制度仍在草創(chuàng)階段,包括退休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仍沒有健全。
到了康乾盛世,清朝國力大張,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對原來的退休待遇進行調整,借以安撫官員之心,拉攏他們死心塌地的為大清賣命。乾隆就對奉旨以原官致仕的退休官員制度了人性化的待遇:“俱著照其品級 給與全俸?!?/p>
清朝前期,中央一級官員如果想提出退休,必須先向皇帝提出申請,經皇帝批準方可致仕。這個政策到了乾隆十七年進行了修改,三品以下官員只需要向主官提出申請,批準后一樣可以退休。這就簡化了官員的退休手續(xù),使得官員退休手續(xù)更加簡潔,具有時效性。
三、退休的原因
并不是每位官員退休都是年老體衰,無法勝任工作了。但是總的來說,年齡大了,沒有精力處理政務,還是官員退休的最主要原因。
根據《清史稿》的記載,清朝自雍正朝開始,部、院的屬官年滿五十五歲者,就可以提出退休申請了。如果本人沒有提出申請者,年滿七十后,由部、院堂官向吏部匯報,吏部備案后,也可以批準這些屬官的退休要求。但是部、院的堂官、大學士等重臣不在此例,實際上清朝有很多大學士是干到七、八十歲甚至以上的。
總體來說,一個人當官于不當官的區(qū)別還是非常大的,所以很多人到了年齡也不愿意退休。這倒并不是他們是工作狂,而是留戀在任時的待遇和威風。一些官員為了占著位置不走,紛紛改動自己的年齡,甚至出現了今年五十九,明年五十七的笑話。但這種風氣是官場普遍現象,也很少有人去舉報,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位置上多呆幾年,這是一種潛規(guī)則,已被滿朝的官員所認可,也沒有人敢去挑戰(zhàn)這種潛規(guī)則。
官員如果得了重病,無法理事的,按規(guī)定必須辦理提前退休手續(xù),職位由其他人代理。如果病的時間不是很長,病愈之后還是可以官復原職的。如果病得比較厲害,需要長時間療養(yǎng),那就必須先辦理退休退職手續(xù),病好后如果確實是朝廷需要的人才,可以由其家鄉(xiāng)的督撫了解其身體狀況后,向皇帝上奏折保薦起用;如果僅僅是個平庸的官員,也就從他患病療養(yǎng)時起,就將其納入退休官員的隊伍了。
對于自身沒有毛病,僅僅因為父母年老,需要回鄉(xiāng)照顧的官員,可以準許官員回鄉(xiāng)侍奉父母。父母亡故之后,還可以回到原來的崗位。這種做法是為了推行儒家的“孝”文化而規(guī)定的特例,另一方面又彰顯了統治者的仁愛,是一種收買官員之心的統治之術。
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勒令退休的。這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核不過關、吸食鴉片、玩忽職守的官吏,他們遭受到御史的彈劾,而且經過查實,便會被強令致仕。這種強令致仕雖然也有退休工資,但一般都會強幾個等級。比如原來是五品官,被勒令退休后,很有可能只享受七品官的退休待遇。這是清朝統治者維護統治,確定皇權的威嚴的一種做法。
四、退休后的政治待遇
每一位退休的官員應該享受什么樣的待遇,既與他們在任時的品級和官銜有關,也與他們的考核結果掛鉤。對于忠心耿耿為朝廷賣命一輩子的官員,他們退休時或升軼加銜、或仍給原俸、或官其子孫、或仍保留他們上奏折的特殊待遇。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其他在職官員克勤奉公,為將來退休后的生活尋求一份保障。
一般政績比較大的官員,退休時政府會給他們一些名譽頭銜,或者加一至三等致仕。也就是說,原來四品的官員退休時,有可能會因為他平時的政績和考核成績比較優(yōu)秀,能享受到二品大員的退休待遇。加給三品以上退休官員的名譽頭銜通常都是太子少保、太子少師一類的虛銜,武官會加將軍、提督等虛銜,而三品以下的官員則很難得到榮譽頭銜,最多是享受加一到兩級的退休待遇。
官員家的子孫也有可能因為官員本人而得到恩蔭或者特蔭。在清朝乾隆年間,正二品官員退休,他的長子會被授于正六品的職級,就算是正七品的一個縣令正常致仕,他的兒子也會得到“不入流下等職事”的職級。當然有職級并不等于去做官,而是一種有俸祿的政治身份和一些特殊的政治待遇,比如可以免除賦稅,見官不拜等等。
五、退休后的經濟待遇
清朝官員在任職期間可以享受減免賦稅等特權,他們退休后,這種特權還會延續(xù),但是會打折扣。也就是說,原來可以享受免糧三十石的,退休后可能只享受免交二十石;原來家中可以免除十個人賦稅的,退休后也許只能免除五個人的。這些區(qū)別要視官員的品級、貢獻、受寵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影響,并沒有特別嚴格的規(guī)定。因為給予致仕后的俸祿屬于致仕制度的常制,減免賦稅是致仕制度的特制,是因人而異的。
退休后的官員去世,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恩典?!澳昀细嫘葜偎篮?,其寡婦亦照給半俸一年;年老無嗣及孤子寡婦,其應行養(yǎng)育之人,月給一兩錢糧”。
六、退休后的生活
清朝致仕官員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不再擔任官職,但仍會被政府請去從事教育工作,為王朝培養(yǎng)人才。很多退休官員回鄉(xiāng)后辦起書院,或者進入官辦的教署兼職,既豐富了退休后的生活,又有一份額外收入,同時又能培養(yǎng)一些弟子門生,為自己子孫入仕或者生活打下伏筆。
退休官員回鄉(xiāng)后,很多人成為鄉(xiāng)里的“五老”,負責對鄉(xiāng)民進行教化,維護封建宗族統治。也有一些腹藏詩書者回家后著書立說,或者游覽天下,交友吟詩,讓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滿活力。
官員致仕制度打破了為官終身制,是政治生態(tài)進步的一種反映。通過建立健全的官員致仕制度,能為官場及時的輸送新鮮血液,使官僚隊伍得到更新與循環(huán),它能防止一些官場老油條人浮于事,又可以適當的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,對整個統治階層來說,是有百利無一害的。
做為官員個人來說,年老體衰之后,回鄉(xiāng)頤養(yǎng)天年,享受天倫之樂,是受到絕大多數人歡迎的。而清朝的致仕制度是可以保障官員的晚年生活,也可以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的要求,同時在政治待遇上對他們進行了彌補,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擁護。
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,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官員留戀官位,不愿意執(zhí)行退休的規(guī)定的。因為與在任時相比,退休后的權力大幅縮水,也不容易撈取不義之財,所以很多官員會用很多方法來逃避正常的退休。這是封建專制社會無法根本解決的社會問題,也是致仕制度無法全面完善的根本原因。
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