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:自己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(jié)精品課,然而,當你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,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,這時你是高聲訓斥,還是巧作歡顏?
還有這種情況,教師在上面講課,學生在下面說話,教室里鬧哄哄的,幾次嚴厲警告后,學生依然不能安靜,似乎沒有把教師放在眼里。一般情況下,許多教師對此都很惱火,甚至暴跳如雷……因此,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(jié)非常重要,這是衡量優(yōu)秀教師的一項重要指標。不能控制情緒的教師,不能成為好教師。對于學生來講,教師的笑臉,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藍天。那么,教師如何對負面情緒進行自我調控呢?教師每天都在感受著緊張和壓力,這些緊張和壓力可能源于實際問題,也可能源于實際問題引發(fā)的情緒問題。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,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。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,容易使人增強信心、情緒飽滿。有些教師在看問題時容易“想不開”,情緒也陷入低落。其實,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,會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。埃利斯的ABC理論認為:A是誘發(fā)事件,B是不合理的信念,C是消極的情緒和行為。該理論認為,使人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對事件的不合理解釋和評價。事件本身無所謂好壞,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、欲望和評價時,便有可能產(chǎn)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。人有正確的觀念,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,否則,錯誤的思想以及與現(xiàn)實不符的看法容易使人產(chǎn)生情緒困擾。其一,絕對化,通常與必須、應該這類詞聯(lián)系。其二,過分概括,一種以偏概全、不合理的思維方式,一無是處。其三,糟糕至極,對事件的可能后果非常害怕,進行災難性的預期。不良情緒已經(jīng)發(fā)生時,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加以調控,這屬于反應調節(jié)。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,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。例如,參加文體活動時改變面部表情,對自己微笑;改變行走姿勢,抬頭挺胸,昂首闊步地進行肌肉放松訓練;聽聽音樂,整理書桌或衣柜,讓一切井井有條;散散步,做做深呼吸;計劃一次遠行;選擇可以信賴的朋友或者親人進行傾訴,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專業(yè)的心理咨詢師傾訴。這些行為能宣泄情緒,或轉移注意,或產(chǎn)生積極暗示。經(jīng)常運用,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。久而久之,它們就會成為個體的反應機制。情緒宣泄法認為,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壓力所產(chǎn)生的危害在身體中逐漸積累,量變到質變,就會產(chǎn)生“溫水煮青蛙”的效應。我們要盡早意識到這一點,在危害還沒有完全出現(xiàn)之前,就提前釋放出來,避免一些不良影響。宣泄法就是自由表達受壓抑的情緒,讓積郁的情緒發(fā)泄出去,讓人松弛下來,達到身心平衡、緩解壓力的效果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憂、懼等情緒,以及由這些情緒造成的心理氛圍,必然會對教育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身心健康產(chǎn)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。積極的心境來源于良好的品德或個性,如果教師熱愛教育事業(yè),熱愛學生,胸懷開闊,興趣廣泛,為人友善,心態(tài)自然會平和。大量事實表明,板著面孔的教師,學生是不喜歡的,甚至是討厭的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,如果教師以微笑面對學生,學生就會感覺教師容易接近,很親切。學生情緒高漲,敢想、敢說、敢做,并愉快地接受教師的引導。師生關系和諧,溝通良好,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。大家都知道,“愛笑的教師人氣高”。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。在這個流動過程中,教師的教育態(tài)度一經(jīng)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,學生對待教師的態(tài)度就會產(chǎn)生相應的改變。一旦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,學生就會信任教師,這就為接受教育打下基礎。寬容能夠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。當教師感到自己怒從心頭起時,應多想想學生的可愛之處,善于發(fā)覺他們的閃光點,不歧視、不奚落后進生和有問題的學生。只要我們多一點寬容,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,收獲的也許比想象的要更多。教師要樹立新型的學生觀,把學生當作一個平等的主體來對待,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,彼此無高低、尊卑之分。學生有時完不成作業(yè),回答不出問題,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動作,可能事出有因,不是故意為之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,體察學生,尊重學生,以討論的形式,講道理、擺事實,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。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,教師要懷著一顆真愛的心,態(tài)度要和藹,語氣要平和,盡量少用反問句,就如朋友之間進行交談。平時,學生做的一些事情確實令教師生氣,有時還會造成僵局,這時最好先不要說話,可以做幾次深呼吸,也許我們心中只是憋了一口氣,呼出來可能就沒事了;或者暫時離開現(xiàn)場,讓自己冷靜下來;教師也可以停止講課,沉默幾秒鐘甚至幾分鐘,極其嚴肅地盯著那幾個愛講話的學生,達到一種“不怒而威”的效果;針對課堂上學生的違紀行為,要給學生解釋的機會。有些教師常采用“發(fā)火”的方法,想以此讓學生心生敬畏,加深印象,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。事實證明,這樣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如果大事小事都發(fā)火,學生習以為常,見怪不怪,教師發(fā)火就失去相應的價值。本來學生違紀后,大多數(shù)學生內心充滿不安,如果你發(fā)火,就抵消了學生的不安,學生也就無所謂了。其實,最好的方法是在課堂上先給學生上課的機會,下課后到辦公室讓學生認真回答你三個問題:第三,你準備以后如何做?在學生認真反思后,讓學生寫好保證,并有技巧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。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“近因效應”,它是指人與人交往過程中,往往最后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。教師在批評學生時,應注意語句的順序,盡量使它產(chǎn)生良好的“近因效應”,怒斥學生之后,莫忘安慰。也就是說,批評過程中難免有情緒,但是結束語要妥帖,安慰幾句,就能給學生留下一個好印象。例如,“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點,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”“很抱歉,剛才我太激動了,希望你能聽進我的話,認真改正”,這類結束語使學生感到勉勵之意,認為“這番批評雖然嚴厲了點,但是為了我好”。相反,命令式、懲罰式的結束語,如“聽不聽由你” “如果再犯絕不輕饒”,會給學生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,從而和你對抗,帶來不好的情緒體驗。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,遇到突發(fā)事件能及時妥善處理,不亂發(fā)脾氣。對學生課堂上的不良表現(xiàn)提出批評是必要的,但態(tài)度和策略很重要。首先,對于個別學生的走神、開小差、小聲講話等行為,可以通過注視、停頓或走到學生身邊,引起個別學生的注意,暗示他:教師已經(jīng)注意你了,請你改正。這樣對整個課堂沒有多大的影響。其次,對于個別學生在課堂上“休息” “做其他事”等行為,可以讓他回答問題。這時候你對他提問,正常情況下他是回答不出來的,學生自然會停止自己的違紀行為。教師的目的達到了,也就不要與他計較了。當然,也可以和他開個玩笑,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對抗心理,也能有效調節(jié)課堂氛圍。一個幽默的教師很受學生歡迎,他能有效地調節(jié)學生的狀態(tài),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積極性。恩格斯說過:“幽默是具有智慧、教養(yǎng)和道德上優(yōu)越感的表現(xiàn)。”對教師而言,幽默是一種調節(jié)課堂氣氛的手段。課堂上,教師可以幽默地把本應大發(fā)雷霆的事一句帶過,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,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拉近師生關系。但是,要讓課堂教學充滿幽默,教師一定要保持樂觀、開朗的心境,即使面對課堂上走神的學生,也要保持平靜的心態(tài),不能過于暴躁。同時,教師平時要博覽群書,只有廣擷博采,才能信手拈來各種時事、典故,巧妙利用,點綴成幽默。教師的職責是“教書育人”,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,就是教師在第一節(jié)課中細心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,讓他們的精神生命在每節(jié)課上都得以成長。教師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,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(xiàn)的。它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個人修養(yǎng),真正把學生看作獨立的生命個體,用愛心、誠心和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。教師必須學會控制情緒,并調動他人的情緒,理智地處理所面臨的困難,只有這樣,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